上海美影厂第一部动画长片《一幅僮锦》,90%的人都没看过
穿越时空的织锦艺术:上海美影厂的瑰宝——《一幅僮锦》
在动画的瑰宝库中,有一部鲜为人知的长篇巨作——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杰作《一幅僮锦》。这部作品虽然评分不高,却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悄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它源于壮族民间的智慧,被选入教材,且在国际电影节上收获了荣誉的光环。
亲情与冒险的交织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妲布的壮族母亲,她用织锦技艺编织出生活的色彩。失而复得的织锦,象征着亲情的坚韧与冒险的刺激。导演钱家骏,作为中国水墨动画的开创者,凭借创新技术,将这个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赋予了动画生命和情感深度。
细节中的艺术匠心
编剧萧甘牛深入民间,亲身挖掘故事的每一个细节,他的实地走访和整理,使得《一幅僮锦》的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钱家骏导演对这些细节的精准捕捉和生动描绘,使得动画中的季节变换与妲布的生活轨迹交织,呈现出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钱家骏的作品,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承载着妲布的故事,也承载着壮族文化的重量。他的努力和执着,正如邢公畹所言,虽然田野调查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其对艺术的贡献却是无法估量的。
历史的遗产,未来的启示
《一幅僮锦》不仅是一部动画长片,更是中国动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向我们展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今天,这部作品依然值得我们去探寻,去感受其背后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尽管时光荏苒,但《一幅僮锦》的故事依然在动画爱好者的心中熠熠生辉,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感受那份深沉而独特的艺术力量。【参考资料:[1][2][3]】
《一幅僮锦》是什么?
《一幅壮锦》(原名《一幅僮锦》)是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并在1960年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壮锦》讲述的是壮族母亲和三个儿子住在山间,一家人靠织锦和砍柴为生。母亲花费三年织好的一幅长锦被风吹走,三个儿子在寻锦的路上,经历的各种传奇故事。其动画故事改编自萧甘牛于1955年发表在《民间艺术》杂志上的民间故事《一副壮锦》。故事的原型是在壮族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流传在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传说,例如瑶族牛生日的传说,维吾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刘三姐。旨在发扬人心中的光明,教人向善。《一幅壮锦》也是基于这种精神而被创作出来。动画片上映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动画产业最为精彩的十年中。动画的工艺上当然无法跟今天,用电脑制作的动画成品媲美。但是,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画背景的勾勒,不仅符合少数民族的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展现上,不千篇一律,各有各的特征展现。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动画产业的先驱者们的匠心精神。民间创造的传说,大都给予了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人有旦夕祸福,事有阴晴圆缺,困境咬牙坚持,顺境不得意忘形。将这些正能量的内核放在故事里,这其实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的智慧。就像《一幅壮锦》这个故事中,母亲妲布,为了一幅长锦,耗费了三年的时间。一家四口,本就靠着织锦和砍柴过活,母亲织锦的收入因为长锦,不得不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难免抱怨,老三最为孝顺,一直鼎力支持母亲的愿望。这些人物性格的设计,都很符合逻辑。老大憨厚愚笨,老二偷奸耍滑,老三孝顺勇敢。虽然老大老二都有缺点,但是,老大砍柴并不偷懒,老二还是遵从长父为兄。动画片的结尾也做了修改,老大老二因为胆怯,没有替母亲将壮锦找回来,沿街乞讨,最后还是选择归家,一家人得以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