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爸妈妈想要一个宝宝时,爸爸体内的一个细胞就和妈妈体内的一个细胞结合了,宝宝就开始生长。到他足够大时,就从妈妈的阴道中出来。
如果孩子要求把这个身体部位指给他看,家长不必真的脱光衣服,可以画出一个人体的形状或拿娃娃加以说明。
另外,不要回避孩子关于性的提问,最好用委婉和浅显的比喻来说明问题;不要刻意和孩子谈性,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展开话题,营造轻松氛围;明确地告诉孩子男宝宝和女宝宝是不同的,帮助孩子确认并接受自己的性别。
从理论上讲,男女的性别差异,特别是第一性征,在孩子青春发育之前解答没有问题,就目前社会文化的现状看,对于男女第一性征的差异,最好在5岁之前就给孩子解答。虽说性教育要相对超前一些,但也不能脱离孩子的理解能力。爸妈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答孩子的疑问。
在孩子5岁之前,可以用父母的身体说话,给孩子讲解。但是5岁以后,采用图书、音像资料及其他方法比较合适。
孩子的性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5岁前应该解决性别知识等简单的问题。青春发育前,要进行性生理的教育;青春发育时,要进行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对待孩子的性问题 三个"合适"开展性教育
我个人认为,《父与子》的确是过于说教了,但《父与子》的内容是很好的,就是导演没有把持好平衡点,导致观众看起来有点过于说教。接下来,我们就仔细聊一下《父与子》吧。
1.过于说教
的确,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如果一个人看出来是过于说教,那可能是观众的问题,但要一大堆人看出来是过于说教,那就是导演的问题。很明显,导演对于《父与子》这个小品在说教和搞笑之间的平衡点没有把持好,导致整个小品演出来的感觉偏向《说教》。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导演太想把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都表现出来,没有留下一些无厘头表演的空间导致的。而且之所以让观众觉得过于说教,还有就是因为导演的词用的不好,想迎合年轻人,但又不懂什么是年轻人,最后搞的尴尬,我看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尴尬。
2.内容表现
有一说一,《父与子》这个小品的核心内容是真不错。其中有很多暗喻,比如卖房子创业,其实是在嘲讽一些年轻人,什么都不懂,就要卖掉父母的房子去所谓的“创业”。还有就是一个争议点,小品中的儿媳妇,其实也是在暗示某些女的就是“花瓶”。但核心内容再好,表现手法做不好,那也是白费,《父与子》的失败就在于表现手法,导演肯定是一个不懂年轻人的人,以为用一些年轻人经常用的词,就会让年轻人喜欢,摆脱,除了打游戏,哪个年轻人会说“猥琐发育”这些词啊,现实中说很尴尬的,好不。同时,也是因为这个,让一些中老年人不喜欢这个小品,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且觉得无趣。
总的来说,春晚小品《父与子》的确是过于说教了,但其核心内容还是不错,失败就失败在表现手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