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史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无疑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的杰作。这部史诗般的影片以宏大的视角,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决定性的三大战役,将观众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影片中,高层领导的风采独具一格:他们不仅与士兵们打篮球,展示着亲民的形象,更是在铁轨上行走,仿佛回归了童真。他们时而吟诗作对,为队伍的士气鼓劲,有时还会亲自伴奏,与战士们同乐。这种领导力和人文关怀,使得战争的背景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情味。
队伍的日常则充满了活力与创新:在文工团的快板声中,他们挖出的战壕宛如地下王国,展现了战士们的智慧和团结。能歌善舞是他们的基本技能,而各种发明创造更是层出不穷,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智慧。
而人民群众的付出更是感人至深:他们抬着嫁妆帮助修工事,倾尽家财支援前线,即使亲人伤亡,也坚持完成任务。从冰水泅渡到踩冰车,他们在极端环境中展现的坚毅与奉献,令人动容。
在战斗的残酷中,影片揭示了人性的光辉:指挥员们不追求伤亡数字,而是追求战略目标,如“我只要塔山”,展现了他们的决绝与勇气。他们对待敌人有冷酷也有温情,如同“逮住三十五军”时的庆功,与“放走三十五军”后的无奈,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片的美学价值在于,它不仅描绘了大规模战争的壮观场面,还塑造了一群鲜活的对手形象。常校长暮年壮心不已,以剑示决心,令人深感他的坚韧与牺牲精神。而国军将领们各具特色,他们身上的战术智慧和情感纠葛,使得战争的复杂性得以生动展现。
总的来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震撼的战争场面,以及深沉的历史反思,成为了一部值得观众深入品味和铭记的电影佳作。它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描绘人性、民族精神和历史风云的史诗。
《大决战》堪称史诗级电影作品。因为这是一部能让那些参加过战争、见惯了尸山血海的老兵们即便在自己的晚辈面前,也能一边看一边哭的像个孩子的电影。尽管战争早已远去,但是《大决战》这部电影往往只需要一个镜头,就能让这些老军人再次回到当年的战场。
家庭环境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奶奶早年去世,爷爷离而不休,四处讲学,所以两岁起我就一直住在姥姥姥爷家,直到上高中。姥爷曾经任军区炮兵副司令,离休后住进了部队干休所。
当年,所有八一厂出产的电影在公开上映之前都会邀请各军区离休老同志观影,这好像是一个惯例。大决战上映的时候也不例外,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观影地点并未像以往一样选择在军区礼堂,而是选择在了军区总医院礼堂;而且以往的请柬上都会注明——请首长独自一人前往,不得携带家属。但这次却明确要求请与家人一同前往。
事后证明这一决定十分必要,据说这是负责此事的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特意安排的事后证明这一决定十分必要,据说这是负责此事的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特意安排的。目的就是防止老人们因心情过于激动而出现意外。有家人陪同情况下,老人的情绪会收敛一些;而一旦身体出现异常就抓紧时间抢救。
当时姥爷的一位老战友赵兴元爷爷正好陪老伴到沈阳来办事,住在姥爷家里,于是姥爷也给赵爷爷要了一张票。那天下午,姥爷、赵爷爷带着我和我老姨一起前往军区总医院观影。那天看的是《辽沈战役》,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电影放映过程中,礼堂的大灯多次亮起,每次亮灯都是因为有老人情绪过于激动而号啕痛哭。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赵爷爷。
当电影放到攻打锦州城外的配水池据点时,我感觉到身边的赵爷爷开始了小声的抽泣当电影放到攻打锦州城外的配水池据点时,我感觉到身边的赵爷爷开始了小声的抽泣。等到镜头一转——当炊事班班长将饭菜送上阵地,却看到了满地的烈士遗体时,赵爷爷再也按捺不住了,像一头受伤的猛兽一样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哀嚎。
放映中断,灯光亮起。那一刻,我看见赵爷爷泪流满面、双手握成拳头,不断的捶打着自己的前胸,嘴里不停的叫“那都是我的兵呀,我的兵,我的兵……疼死我了……”后来,姥爷告诉我,赵爷爷是当时配水池主攻营营长。那一仗下来,赵爷爷所指挥的八百多人的加强营,只剩下了不到三十个人,算上他自己在内只剩下五个还能动弹的。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姥爷也是一言不发。后来姥爷告诉我,辽沈战役攻打义县的时候,他最敬重的老首长——东野炮纵司令员朱瑞将军牺牲了,这是辽沈战役期间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而在电影当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