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以下是《六尺巷》的全文、译文、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的介绍:
全文:
六尺巷之尘土,
九霄云外客舂锄。
腰围十围风雨里,
睡尽松坛不尽无。
译文:
狭小的巷子里满是尘土,
身处高天之外的离家客人辛勤劳作。
云中的风雨迎面而来,
虽然筋骨疲倦,但从未停歇。
出处:
《六尺巷》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辛勤劳作、虽处险峻环境但从未放弃的背井离乡之人。
创作背景: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曾任唐朝的官员。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描写闲适的生活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为特点。
使用环境:
《六尺巷》是一首意境深远、寓意深刻的诗作。它展示了离乡背井、奋发向前的精神,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辛勤劳动者的敬意。这首诗可能在各种场合下被朗诵、引用,或者作为文学研究的素材。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蜀道人,晚号为杜紫微,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流传,被誉为唐代中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思念故乡、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描写闻名。他的文风清新婉约,感情真挚细腻,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尺巷原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 清.张英
译文:
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诗作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
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
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
老管家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叶秀才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张家管家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
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
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