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钟繇拼音:[zhōngyáo]。钟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著名书法家。
2、钟繇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钟氏,相貌不凡,聪慧过人。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册封东武亭侯。得到丞相曹操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出任魏国大理卿,迁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卿、太尉、太傅等职,册封定陵县侯,位列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谥号为“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
1、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2、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